导演:放羊的小孩的
主演:李柱灿
印度放羊的小孩的电影剧情介绍:“接受”一词来自“Reception”的直译。本文中对“接受”一词的运用不取汉语中该词被动、消极的含义,而是沿用其在“接受美学”理论中的含义。简而言之,“接受”是译者对原
印度放羊的小孩的电影剧情介绍:“接受”一词来自“Reception”的直译。本文中对“接受”一词的运用不取汉语中该词被动、消极的含义,而是沿用其在“接受美学”理论中的含义。简而言之,“接受”是译者对原作的理解与诠释。具体说来,是指译者对原作感知、规定和创造,是译者根据审美经验对作品中意蕴的发掘,是显示赞同与拒绝的审美活动。译者的审美经验、译者的先在偏好和预想在这一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。[1] 马祖毅、任荣珍:《汉籍外译史》,2页,武汉,湖北教育出版社,2003。[3] 辛红娟:《〈道德经〉在英语世界:文本行旅与世界想像》,17页,上海,上海译文出版社,2008。[4] 笔者在中国国家图书馆检索网页,输入关键词Chuang Tzu及Zhuang Zi共搜索到英文译本24种,其中不包括同一译者不同版次的译本。因为这些译本尽管在名称上和内容上有调整,但译文总体变化不大,不作重复统计,如翟理斯1889年在伦敦出版了《庄子:神秘主义者,道德家和社会改革者》(Chuang Tzu:Mystic,Moralist,and Social Reformer),1926年,在纽约出版了修订本,书名更改为《庄子:道家哲学家与神秘主义者》(Chuang Tzu:Taoist Philosopher and Chinese Mystic)。相关影视:印度放羊的小孩的电影
详情